Category Archives: 他山石

Hello World 业界杂谈 他山石

[转]来自浏览器创造者的web优化技巧

Jatinder Mann是微软Internet Explorer产品的一名项目经理,在BUILD 2012大会上,他做了题为“提高HTML5应用和网站性能的50条秘技(50 performance tricks to make your HTML5 apps and sites faster)”的演讲,介绍了很多为Web应用提速的技巧。

Mann的建议是按照下面六个原则组织的。

1. 快速响应网络请求

  • 避免重定向。排名前1000的网站中,63%使用了重定向。如果不执行重定向的话,页面速度可以提高10%。
  • 避免Meta-refresh。世界上14%的URL使用了Meta-refresh。
  • 尽可能通过CDN定位用户,使服务器响应时间最小化。
  • 从不同的域下载资源,使并发连接的应用最大化。
  • 复用连接。不要在响应请求时关闭连接。
  • 确保页面加载不会因合作伙伴网站提供的数据而延迟。
  • 了解耗时的网络组件,如重定向、缓存、DNS、请求和响应等。在IE 9和10中可以使用Navigation Timing API来测量浏览器花在每个操作上的时间。

2. 最小化下载的字节数

  • 加载页面时,要尽量减少下载的数据量。平均而言,每个页面要下载的数据量达777KB,其中有474KB的图片、128KB的脚本和84KB的Flash。
  • 请求gzip压缩的内容。
  • 将资源保存在本地的包中,比如为Windows商店应用生成的包资源索引(Package Resource Index)文件。这样当需要这些资源时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到。
  • 使用HTML5 App Cache缓存动态资源。App Cache会只下载一次资源,从而避免多次网络行程。当应用的版本号发生变化时,它会自动重新下载相应资源。
  • 尽量在响应中使用“Expires”字段来提供可缓存的内容。
  • 通过设定请求的If-Modified-Since字段来使用条件请求。
  • 缓存数据请求,如HTTP、XML和JSON等,因为大约95-96%的请求不会整天变化。虽然这个想法很合理,但实际缓存接收到的请求的网站所占比重还不到1%。
  • 用大写将文件命名标准化。虽然服务器可能把Icon.jpg当作 icon.jpg,但是对于Web平台而言,它们是不同的资源,对应不同的网络请求。

3. 高效地组织标记

  • 对于IE而言,请使用最新的标记标准,因为它速度最快。IE 10也能识别早期的IE6-IE9标记风格,但是其速度不如新的标记风格。
  • 特定的业务Web应用可能需要强制IE运行于传统模式,请使用HTTP头字段“X-UA-Compatible: IE=EmulateIE7”来代替HTML标签 ,这样速度会快一些。
  • 为了平滑地渲染,样式表应该链接在页面顶部的<head>之中的<title>后面。
  • 绝对不要在页面底部链接样式表。否则加载页面时可能会出现闪烁。
  • 对于分层样式,不要使用“@import”,因为它是同步的,会阻塞CSS数据结构的创建和屏幕绘制。
  • 避免样式的嵌入和内联,因为它会强制浏览器在HTML和CSS解析器之间进行上下文切换。
  • 仅包含必要的样式。不要下载和解析用不到的样式。
  • 仅在页面底部链接JavaScript。这可以确保脚本执行时图片和CSS等资源已经加载,无需等待,也避免了上下文切换。
  • 不要在页面开头链接JavaScript。如果某些脚本必须在开始处加载的话,请使用“defer”属性。
  • 不要内联JavaScript,这样可以避免上下文切换。
  • 使用“async”属性加载JavaScript,这样整个脚本就可以异步加载和执行。
  • 避免冗余代码。世界上52%的网页包含100行甚至更多的冗余代码,比如一个JavaScript文件被链接了两次。
  • 将一个JS框架标准化,无论是jQuery,Dojo,Prototype.js还是其他框架。浏览器没有必要加载多个功能基本相同的框架。
  • 不要加载FB和Twitter等网站的脚本,只是看起来很酷而已,它们会争用资源。

4. 优化多媒体资源的使用

  • 图片是最常用的资源,每个页面平均会下载58张图片。
  • 尽量避免下载太多图片,根据页面加载时间将图片最大数量控制在20-30之间。
  • 使用Image Sprites将多个图片组合成一个。该技术可以减少网络连接数,也会减少下载的字节数并节省GPU处理周期。
  • 手动创建Image Sprites,因为工具创建的可能会留下较大的空洞,这会加大需要下载的数据量,也需要更多的GPU 处理周期。
  • 使用PNG格式的图片,该格式在下载大小、解码时间、兼容性和压缩率之间实现了完美的折中。JPEG格式可以用于照片。
  • 使用原始的图像分辨率,这样可以避免下载不必要的数据以及缩放所需的CPU 处理。
  • 尽可能使用CSS3 Gradient替代图片。
  • 尽可能使用CSS3 border radius替代图片。
  • 使用CSS3 Transform来创建移动、旋转和倾斜效果。
  • 对于小型的单个图片,可以使用Data URI。这样可以节省一张图片的下载量。
  • 避免复杂的SVG,因为它们会延长下载和处理时间。
  • 当包含HTML5时,指定一个预览图片。这样浏览器就不必下载整个视频文件来确定预览图片了。
  • 使用HTML5来代替Flash、Silverlight或QuickTime。HTML5速度更快,而且其他几种形式的运行时插件会消耗系统资源。
  • 主动地以异步方式下载富媒体资源并将其保存在App Cache中。

5. 编写快速的JavaScript

  • 在JavaScript中进行数学运算时尽量使用整型。JavaScript的浮点运算比相应的整型运算耗费的时间要多得多。在进行数学运算,特别是计算密集型运算时,请使用Math.floor和Math.ceil将浮点数转换为整型数。
  • 降低JavaScript代码量,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下载的数据量,而且能够提供更好的运行时性能。
  • 按需初始化JS。当需要时动态加载JS。
  • 通过缓存变量(如document和body等)使DOM交互减到最少。
  • 使用内置的DOM代码,如element.firstChild或node.nextSibling等。这些代码都是高度优化的,相对于第三方库能提供更好的性能。
  • 访问大量DOM元素时,使用querySelectorAll。
  • 使用.innerHTML来构建动态页面。
  • 批量标记更改。
  • 维护小巧而健壮的DOM——将其元素数目控制在1000以内。.
  • JSON快于XML。
  • 使用浏览器的JSON原生方法。
  • 不要滥用正则表达式。

6. 知道你的应用在做什么

  • 理解JavaScript定时器,了解setTimeout和clearInterval。除非确定要使用定时器完成一些功能,否则不要启动定时器。组合定时器也是如此。
  • 如果监视器的刷新率是60Hz,请将显式帧的定时器调整为16.7 ms。
  • 在IE 10、Chrome和Firefox中,图形处理请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动画函数。其绘制通过回调实现,因此不需要定时器。
  • 使用可见性API(document.hidden和 Visibilityhange)来确定应用程序的可见状态,如果页面是隐藏的,就关闭该活动。这样可以节省CPU和电池寿命。
  • Mann建议在IE中使用Windows Performance Tools来测试Web页面的性能, 并以减少CPU时间和增加并发性为目标进行优化

—————-
转自:http://www.searchsoa.com.cn/showcontent_68434.htm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CSS的position:fixed的使用

接触CSS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,我们竟然没有留意position:fixed的用法。

我们都知道CSS中定位属性position的值,除了默认的值外,还有absolute,relative和fixed。我平时比较常用absolute和relative,而position:fixed却没多关注。或许是因为当初在CSS中文手册中看到position:fixed旁边有说明“IE5.5及NS6尚不支持此属性”吧。

前段时间,在做一个项目时需要使一个层相对于浏览器边框固定,那时用position:absolute试了下,发觉absolute是对网页边框而言的。后来,上网查了一些根据滚动条的移动,动态地改变left和top的值的JavaScript语句,虽然能实现了类似的效果,但滚动条移动时,那个层晃来晃去的,感觉不好看,想要一种能使层固定不动的做法。

且看下面的代码:

#help{
    width:30px;
    height:20px;
    background-color:green;
    position:fixed;
    left:60px;
    top:100px;
}

我们用上面这段代码来定义页面上的一个层“help”(id=“help”)。这样就能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了。

在IE8、Firefox、Opera、Google等浏览器中测试,都没有问题,唯独低版本的IE中,这个属性无效。

转自:http://www.blogjava.net/rongxh7/archive/2009/11/22/303225.html

——————-
ps:置顶菜单的定位:

div.top_nav{
    width:100%;
    position:fixed;
    left:0;
    top:0;
    ......
}

业界杂谈 他山石

[转]提升CakePHP网页应用速度的八大方法

原文标题:8 Ways to Speed Up the Performance of CakePHP Apps

引言

CakePHP 有些慢已经不是什么公开的秘密了。但不为众人所知的是这是一个大大的阴谋。而我会因揭露这个阴谋惹上不少麻烦。不过我愿意冒险一搏。我手头有大量的记录和文档线索表明CakePHP开发团队的成员手头持有戴尔,IBM,思科以及其他服务器厂商的公司股票。想必你已经听说过这类的措辞像“硬件白菜价,而程序员太金贵了。”Cake的开发团队从中嗅到了商机,他们便制作出了这款易于上手和开发,但是却跑得很慢的框架来。他们希望你在硬件方面多砸点钱来。这点子太有才了吧,对不?好了,闲扯就此结束。作为一个CakePHP的开发者,每当你学会使用本文中的一个技巧,套在你脖子上的这枷锁就少了一层。

注意:

本文认为你已经在使用ContainableBehavior并且已经对你的SQL查询进行优化和索引了
我使用ab(ApacheBench是Apache自带的HTTP性能测试工具)对所有改动后的性能进行了测试,并与基准值做了对比。这里的基准值是 debug级别为0时的简单应用程序的性能。我并没有把实际基准数字贴出来。因为这类数字会因应用程序和机器性能而波动。不过我将以百分比的形式将大概的 性能提升数据附在了文中。
另外,你想看看我测试所用的应用程序内容?门儿都没有。

一、 将debug级别设置为0

这技巧很没技术含量,是吧?在Google小组中有 大量的帖子在扯其他方法。想都不用想,先把你CakePHP应用程序的debug级别设置为0在说。

将此值设0和不设0是有区别的,原因就在Cake引 擎生成两部分缓存内容

第一部分是/tmp /cache/models中的缓存内容。在这里,你会看到每个模型都有一个对应的文件,这些文件中包含的是数据库的表模式(table schema)。想必你已经看到过数据库查询记录中包含一些”DESC table;” 这类的查询内容,这些缓存文件就是做着这个用的。当debug级别设置为0时,这些数据库查询就不会进行。

第二部分的缓存是在/tmp /cache/persistent中。当你运行你的Cake网页应用时,CakePHP会用到其中几种不同的文件。而通常拖慢CakePHP运行速度最 厉害的当属cake_core_file_map。这个文件保存了到各个不同类的路径信息。为了创建这个文件,CakePHP会做一个必须但是也是非常耗 费时间的搜索,以便在你的目录结构中找到对应的文件。

那么,debug级别是0和debug级别大于0时有什么区别呢?呵,他们两者之间相差的是2.73517104年。当debug级别大于0时,这些缓存文件的时间周期是10秒钟。而把debug级别设置为0时,这些文件的缓存时间周期则是999 天。(译者:这就是前面 2.73517104年差距的来历)

实 际上我这里有这样一个疑问:既然这种事情是非常“脑残”的技巧,那么连这种“脑残”的技巧都不采用的人是不是比“脑残”好“脑残”呢?如果连“脑残”的人 都能弄明白这种技巧,那么那些不会的人的脑子是不是被狗吃了。既然这些人的脑子被狗吃了,那么我对这钟人讲这种技巧岂不是肉包子打狗——有去无回?(译 者:囧)

性能大致提升数字为:80%到100%左右

二、缓存拖慢速度的查询/网络服务请求等等

对于缓存你应用程序中的单个部件而 言,CakePHP的缓存库(cache lib)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工具。它会处理所有“脏重累的活儿”,比如向缓存引擎中的文件或者内存中写入内容。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哪些东西需要缓存。

打个比方说,你有一个已经索引并已经优化了的数据库 查询,但是查询速度还是比较慢。CakePHP的烹饪手册上(link)就提供了一个例子,教你 如何将缓存库应用起来,缓存后,CakePHP就不会对每一个请求都进行这种拖慢速度的数据库查询。

如 果你网站的部分内容是来自其他网络服务的的,比如一个显示最新推文的区域(这个例子并不恰当,因为大多数Twitter挂件都是用JavaScript写 成的,这里读者就将就一下吧。)我们完全没必要对每个发来的请求都调用这个网络服务。只需像上面一样,用缓存功能将其缓存起来即可

性能提升:+0% 到 1000000%,这取决于你的应用程序,以及你所缓存的内容。

三、缓存视图

你可将这视作整个页面的缓存。CakePHP的烹饪手册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知识(link),因为页面创建依然是通过PHP进 行,所以对于保持页面的部分动态内容还是有些灵活方法的。比如,如果你运营着一个网店时,你可以将产品页面进行缓存,但是页面上还是可以有一块区域来显示 用户的购物车内容,

注意:在CakePHP的烹饪手册中有一个专门的小节来介绍CakePHP支持的各种缓存引擎(link)。 但是,目前的版本(1.2.1.8004),视图缓存所使用的是基于文件的缓存引擎,并不依赖于上面第二部分所说的缓存库( cache library)
速度大致提升:+130% 到 160%

四、HTML网页页面缓存

这个是我们自己的想出来的(link)。 它的原理跟WordPress上的Super Cache插件一样。它会将CakePHP的 页面以HTML文档的形式直接写入网站的根目录。下次,当用户点击这个页面时,你的服务器会直接将这个HTML文件传输给用户,而无需运行PHP。

这种方法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,比如缓存的页面上完全 没有动态内容,缓存的内容也不会自动清除。但是,对于RSS的订阅源或者其他像popurls 这种所有浏览者所看到的都是同样内容的页面而言,这种方法就非常不错。

速度提升:~60000%——这绝非夸张,这才是真正的速度提 升

五、 APC

维基百科是这样描述APC的,“它是一种自由的开源框架,它可以优化PHP的中间 代码,并在共享内存中缓存PHP字节码编译器(Bytecode compiler)中的数据和编译好的代码。”(维基百科链接)。总的来说,速度真TMD的 快,并且你还无需改动你的代码。很爽,是吧?

速度提升:+25% 到 100%

六、持久性模型

CakePHP的烹饪手册并没有提及这个技巧,这个 功能的开启很简单,你只需在你的控制器(或者父控制器中)中添加如下属性即可

var $persistModel = true;

在页面刷新后,你会注意到 /tmp/cache/persistent 目录下会出现两个新的文件,它对应控制器所包含的每个模型。一个文件是模型的缓存,另一个缓存的是类注册器(ClassRegistry)中的对象。跟上 面所提到的视图的缓存一样,这种缓存只会保存在文件系统中。

速度提升:+0%到200%

这种方法效果怎么样取决于你的应用程序。如果你的控制器只有一个模型,并且并没有与其他任何模型关联,那么你不会看到有多大的速度提升。在我们的测试应用程 序中,它带来的速度提升大约在100%左右。其中测试用的控制器中有一个模型,该模型关联其他三个模型,这些关联的模型又有各自关联的模型。

七、在APC中存储持久性缓存内容

要使用这个,你需要开启APC,将CakePHP的 核心缓存模式设置为APC。在core.php文件中,添加如下代码。

Cache::config(‘_cake_core_’, array(‘engine’ => ‘Apc’,
‘duration’=> 3600,
‘probability’=> 100,
));
这会将通常缓存在/tmp/cache/persistent 中的缓存文件(不包括持久性模型)保存到内存中去。

速度提升:~25%

这带来的速度提升很难衡量。我试着启用不带指令缓存 (opcode caching)的APC,以便衡量所带来的速度提升,但是却找不到如何设置。

八、加速反向网址路径的寻找

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此目的。第一种是Debuggable.com网站上Tim同学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及的。Tim的方法只对某种链接类型有效,而且还会破坏反向网址路径的寻找功能,而我的方法使用的是缓存功能(link) (译者:具体内容见这个链接。),CakePHP开发团队的Nate同学也称这种方法非常“高明”(link)

速度提升:~50%

正如这里的所有技巧一样,实际的速度提升取决于你的 应用程序。如果你并不使用大量的自定义网址路径,而且页面的链接也不多,那么这个技巧不会带来多大的速度提升

——
转自:http://21haolou.com/articles/show/46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ios入门—-定位的使用[转]

IOS中的core location提供了定位功能,能定位装置的当前坐标,同时能得到装置移动信息。因为对定位装置的轮询是很耗电的,所以最好只在非常必要的前提下启动。
其中,最重要的类是CLLocationManager,定位管理。
其定位有3种方式:
1,GPS,最精确的定位方式,貌似iphone1是不支持的。
2,蜂窝基站三角定位,这种定位在信号基站比较秘籍的城市比较准确。
3,Wifi,这种方式貌似是通过网络运营商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,在3种定位种最不精确

使用方式:
1,引入CoreLocation的包,一般的默认模板里是没有的,所以需要手动导入。
2,通过启动CLLocationManager来启动定位服务,因为定位信息是需要轮询的,而且对于程序来说是需要一定时间才会得到的,所以翠玉lcationManager的操作大多都给委托来完成。
加载locationManager的代码:

CLLocationManager *locationManager = [[CLLocationManager alloc] init];//创建位置管理器  
locationManager.delegate=self;  
locationManager.desiredAccuracy=kCLLocationAccuracyBest;  
locationManager.distanceFilter=1000.0f;  
//启动位置更新  
[locationManager startUpdatingLocation];

desiredAccuracy为设置定位的精度,可以设为最优,装置会自动用最精确的方式去定位。
distanceFilter是距离过滤器,为了减少对定位装置的轮询次数,位置的改变不会每次都去通知委托,而是在移动了足够的距离时才通知委托程序,它的单位是米,这里设置为至少移动1000再通知委托处理更新。
startUpdatingLocation就是启动定位管理了,一般来说,在不需要更新定位时最好关闭它,用stopUpdatingLocation,可以节省电量。

对于委托CLLocationManagerDelegate,最常用的方法是:

- (void)locationManager:(CLLocationManager *)manager   
    didUpdateToLocation:(CLLocation *)newLocation   
           fromLocation:(CLLocation *)oldLocation;

这个方法即定位改变时委托会执行的方法。
可以得到新位置,旧位置,CLLocation里面有经度纬度的坐标值,
同时CLLocation还有个属性horizontalAccuracy,用来得到水平上的精确度,它的大小就是定位精度的半径,单位为米。
如果值为-1,则说明此定位不可信。

另外委托还有一个常用方法是

- (void)locationManager:(CLLocationManager *)manager   
       didFailWithError:(NSError *)error ;

当定位出现错误时就会调用这个方法。
———–
转自:http://blog.csdn.net/csj1987/article/details/6657468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Objective-C 字符串与数值互相转换

Convert NSString to int

NSString *aNumberString = @"123";
int i = [aNumberString intValue];

Convert int to NSString

int aNumber = 123;
NSString *aString = [NSString stringWithFormat:@"%d", aNumber];

———-
转自:http://blog.163.com/prevBlogPerma.do?host=zyc-to&srl=171524002010104680552&mode=prev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在ios模拟器上实现模拟双指触摸

在iPhone模拟器上测试iOS应用程序,亦或任何手机的PC端模拟器,最难模拟的恐怕就是多指触摸,因为咱PC上没有这个硬件输入设备呀。

虽然MacBook系列的触摸版支持多指触摸,但是也不能实现先定位,再触摸。


后来我无意中发现,在iPhone模拟器上,按住Option键,效果看图中,这时你就能模拟双指触摸了。当然,只能模拟二指水平拖动、旋转效果。要想模拟捏合手势?按住Option-Shift键就行了。
———
转自:http://www.liheran.com/?p=193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Objective-C字符串处理

	NSLog(@"字符串处理");
	//获得字符串长度
	NSString* str1=@"MAC OS Pro";
	NSLog(@"长度是 %d",[str1 length]);
	//两个字符串连接
	NSString* str2=@"MAC OS Pro";
	NSString* str3=@" Leopard";
	NSString* str4=[str2 stringByAppendingString:str3];
	NSLog(str4,nil);
	NSString* str5=[str2 stringByAppendingFormat:@" %d",10];
	NSLog(str5,nil); 
	//可修改字符串
	NSMutableString* string=[NSMutableString string];
	[string appendString:@"Mac"];
	[string appendString:@" OS"];
	[string appendString:@" X"];
	NSLog(string,nil); 
	//插入字符串
	NSMutableString* string1=[NSMutableString stringWithFormat:@"Mac X"];
	[string1 insertString:@"OS " atIndex:4];
	NSLog(string1,nil);
	//删除字符串
	NSMutableString* string2=[NSMutableString stringWithFormat:@"删除字符串"];
	[string2 deleteCharactersInRange:NSMakeRange(0, 2)];
	NSLog(string2,nil);
	//字符串比较
	BOOL result;
	result=[string isEqualToString:string1];
	NSLog(@"%d",result,nil);
	//比较前置串与后置串
	NSString* string3=@"Mac Pro";
	NSString* string4=@"Mac OS";
	//判断是否以Mac开头
	result=[string3 hasPrefix:@"Mac"];
	NSLog(@"%d",result,nil);
	//判断是否以OS结尾
	result=[string4 hasSuffix:@"OS"];
	NSLog(@"%d",result,nil);
	NSString* string5=@"This is Mac OS X";
	//检索字符串
	NSRange range;
	range=[string5 rangeOfString:@"Mac OS"];
	if (range.location!=NSNotFound) 
	{
		//得到字符串的位置和长度
		NSLog(@"%d,%d",range.location,range.length);
	}
	else 
	{
		NSLog(@"没有发现",nil);
	}
	//抽取部分字符串
	NSString* string6=@"This is Mac OS X";
	NSString *nstr1,*nstr2,*nstr3;
	//从开头抽取字符串
	nstr1=[string6 substringToIndex:4];
	NSLog(nstr1,nil);
	//抽取末位位置的字符串
	nstr2=[string6 substringFromIndex:8];
	NSLog(nstr2,nil);
	//抽取指定范围的字符串
	nstr3=[string6 substringWithRange:NSMakeRange(5,2)];
	NSLog(nstr3,nil);

//结果
2011-10-20 14:05:43.940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字符串处理
2011-10-20 14:05:43.942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长度是 10
2011-10-20 14:05:43.943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MAC OS Pro Leopard
2011-10-20 14:05:43.943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MAC OS Pro 10
2011-10-20 14:05:43.944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Mac OS X
2011-10-20 14:05:43.945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Mac OS X
2011-10-20 14:05:43.945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字符串
2011-10-20 14:05:43.946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1
2011-10-20 14:05:43.946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1
2011-10-20 14:05:43.947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1
2011-10-20 14:05:43.947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8,6
2011-10-20 14:05:43.948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This
2011-10-20 14:05:43.948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Mac OS X
2011-10-20 14:05:43.949 StringProcessing[1870:1307] is
————
转自:http://www.cnblogs.com/CCSSPP/archive/2011/10/20/2218897.html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Mongo db 与mysql 语法比较

mongodb与mysql命令对比

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一般由数据库(database)、表(table)、记录(record)三个层次概念组成,MongoDB是由数据库(database)、集合(collection)、文档对象(document)三个层次组成。MongoDB对于关系型数据库里的表,但是集合中没有列、行和关系概念,这体现了模式自由的特点。

MySQL

MongoDB

说明

mysqld mongod 服务器守护进程
mysql mongo 客户端工具
mysqldump mongodump 逻辑备份工具
mysql mongorestore 逻辑恢复工具
db.repairDatabase() 修复数据库
mysqldump mongoexport 数据导出工具
source mongoimport 数据导入工具
grant * privileges on *.* to … Db.addUser()Db.auth() 新建用户并权限
show databases show dbs 显示库列表
Show tables Show collections 显示表列表
Show slave status Rs.status 查询主从状态
Create table users(a int, b int) db.createCollection(“mycoll”, {capped:true,size:100000}) 另:可隐式创建表。 创建表
Create INDEX idxname ON users(name) db.users.ensureIndex({name:1}) 创建索引
Create INDEX idxname ON users(name,ts DESC) db.users.ensureIndex({name:1,ts:-1}) 创建索引
Insert into users values(1, 1) db.users.insert({a:1, b:1}) 插入记录
Select a, b from users db.users.find({},{a:1, b:1}) 查询表
Select * from users db.users.find() 查询表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age=33 db.users.find({age:33}) 条件查询
Select a, b from users where age=33 db.users.find({age:33},{a:1, b:1}) 条件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age<33 db.users.find({‘age’:{$lt:33}}) 条件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age>33 and age<=40 db.users.find({‘age’:{$gt:33,$lte:40}}) 条件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a=1 and b=’q’ db.users.find({a:1,b:’q’}) 条件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a=1 or b=2 db.users.find( { $or : [ { a : 1 } , { b : 2 } ] } ) 条件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limit 1 db.users.findOne() 条件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name like “%Joe%” db.users.find({name:/Joe/}) 模糊查询
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name like “Joe%” db.users.find({name:/^Joe/}) 模糊查询
select count(1) from users Db.users.count() 获取表记录数
select count(1) from users where age>30 db.users.find({age: {‘$gt’: 30}}).count() 获取表记录数
select DISTINCT last_name from users db.users.distinct(‘last_name’) 去掉重复值
select * from users ORDER BY name db.users.find().sort({name:-1}) 排序
select * from users ORDER BY name DESC db.users.find().sort({name:-1}) 排序
EXPLAIN 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z=3 db.users.find({z:3}).explain() 获取存储路径
update users set a=1 where b=’q’ db.users.update({b:’q’}, {$set:{a:1}}, false, true) 更新记录
update users set a=a+2 where b=’q’ db.users.update({b:’q’}, {$inc:{a:2}}, false, true) 更新记录
delete from users where z=”abc” db.users.remove({z:’abc’}) 删除记录
db. users.remove() 删除所有的记录
drop database IF EXISTS test; use testdb.dropDatabase() 删除数据库
drop table IF EXISTS test; db.mytable.drop() 删除表/collection
db.addUser(‘test’, ’test’) 添加用户readOnly–>false
db.addUser(‘test’, ’test’, true) 添加用户readOnly–>true
db.addUser(“test”,”test222″) 更改密码
db.system.users.remove({user:”test”})或者db.removeUser(‘test’) 删除用户
use admin 超级用户
db.auth(‘test’, ‘test’) 用户授权
db.system.users.find() 查看用户列表
show users 查看所有用户
db.printCollectionStats() 查看各collection的状态
db.printReplicationInfo() 查看主从复制状态
show profile 查看profiling
db.copyDatabase(‘mail_addr’,’mail_addr_tmp’) 拷贝数据库
db.users.dataSize() 查看collection数据的大小
db. users.totalIndexSize() 查询索引的大小

mongodb语法

MongoDB的好处挺多的,比如多列索引,查询时可以用一些统计函数,支持多条件查询,但是目前多表查询是不支持的,可以想办法通过数据冗余来解决多表查询的问题。

MongoDB对数据的操作很丰富,下面做一些举例说明,内容大部分来自官方文档,另外有部分为自己理解。

 

查询colls所有数据

db.colls.find() //select * from colls

通过指定条件查询

db.colls.find({‘last_name’: ‘Smith’});//select * from colls where last_name=’Smith’

指定多条件查询

db.colls.find( { x : 3, y : “foo” } );//select * from colls where x=3 and y=’foo’

 

指定条件范围查询

db.colls.find({j: {$ne: 3}, k: {$gt: 10} });//select * from colls where j!=3 and k>10

 

查询不包括某内容

db.colls.find({}, {a:0});//查询除a为0外的所有数据

 

支持<, <=, >, >=查询,需用符号替代分别为$lt,$lte,$gt,$gte

db.colls.find({ “field” : { $gt: value } } );

db.colls.find({ “field” : { $lt: value } } );

db.colls.find({ “field” : { $gte: value } } );

db.colls.find({ “field” : { $lte: value } } );

 

也可对某一字段做范围查询

db.colls.find({ “field” : { $gt: value1, $lt: value2 } } );

 

不等于查询用字符$ne

db.colls.find( { x : { $ne : 3 } } );

 

in查询用字符$in

db.colls.find( { “field” : { $in : array } } );

db.colls.find({j:{$in: [2,4,6]}});

 

not in查询用字符$nin

db.colls.find({j:{$nin: [2,4,6]}});

取模查询用字符$mod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mod : [ 10 , 1 ] } } )// where a % 10 == 1

$all查询

db.colls.find( { a: { $all: [ 2, 3 ] } } );//指定a满足数组中任意值时

$size查询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size: 1 } } );//对对象的数量查询,此查询查询a的子对象数目为1的记录

$exists查询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exists : true } } ); // 存在a对象的数据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exists : false } } ); // 不存在a对象的数据

$type查询$type值为bsonhttp://bsonspec.org/数 据的类型值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type : 2 } } ); // 匹配a为string类型数据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type : 16 } } ); // 匹配a为int类型数据

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

db.colls.find( { name : /acme.*corp/i } );//类似于SQL中like

内嵌对象查询

db.colls.find( { “author.name” : “joe” } );

1.3.3版本及更高版本包含$not查询

db.colls.find( { name : { $not : /acme.*corp/i } } );

db.colls.find( { a : { $not : { $mod : [ 10 , 1 ] } } } );

sort()排序

db.colls.find().sort( { ts : -1 } );//1为升序2为降序

limit()对限制查询数据返回个数

db.colls.find().limit(10)

skip()跳过某些数据

db.colls.find().skip(10)

snapshot()快照保证没有重复数据返回或对象丢失

count()统计查询对象个数

db.students.find({‘address.state’ : ‘CA’}).count();//效率较高

db.students.find({‘address.state’ : ‘CA’}).toArray().length;//效率很低

group()对查询结果分组和SQL中group by函数类似

distinct()返回不重复值

——-

转自:http://www.cnblogs.com/xffy1028/archive/2011/12/03/2272837.html

 

 

 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phpize的安装

一直想装VLD却一直没装上,因为需要用到phpize,但这个工具大部分机子都没有装,上网搜了一下大部分都是讲phpize的应用没有讲怎么安装。

今天终于搜到了,不过是要在linux机器上,有yum命令就行。phpize是属于php-devel的内容,所以只要运行

yum install php-devel就行。
————
转自:http://hi.baidu.com/esky9/blog/item/4f643c273c18430e908f9d2a.html

Hello World 他山石

[转]php Output Buffer(输出缓冲)函数的妙用

在PHP编程中,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直接产生输出的函数, 如passthru(),readfile(), var_dump() 等. 但有时我们想把这些函数的输出导入到文件中,或者先经过处理再输出, 或者把这些函数的输出作为字符串来处理.

这时我们就要用到 Output Buffer(输出缓冲) 函数了.

处理输出缓冲的函数主要有这么几个:

ob_start();  //开始输出缓冲, 这时PHP停止输出, 在这以后的输出都被转到一个内部的缓冲里. 
 
ob_get_contents();  //这个函数返回内部缓冲的内容. 这就等于把这些输出都变成了字符串. 
 
ob_get_ length();  //返回内部缓冲的长度. 
 
ob_end_flush();  //结束输出缓冲, 并输出缓冲里的内容. 在这以后的输出都是正常输出. 
 
ob_end_clean();  //结束输出缓冲, 并扔掉缓冲里的内容.

举个例子, var_dump()函数输出一个变量的结构和内容, 这在调试的时候很有用.

但如果变量的内容里有 $#@60; , $#@62; 等HTML的特殊字符, 输出到网页里就看不见了. 怎么办呢?

用输出缓冲函数能很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.

ob_start();
 
var_dump($var); 
 
$out = ob_get_contents(); 
 
ob_end_clean();

这时var_dump()的输出已经存在 $out 里了. 你可以现在就输出:

echo "$#@60;pre$#@62;" . htmlspecialchars($out) . "$#@60;/pre$#@62;" ;

或者等到将来, 再或者把这个字符串送到模板(Template)里再输出.
———
转自:http://www.2008php.com/news_tx.php?ID=5146&News_topy=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