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ily Archives: 2013 年 01 月 26 日

Hello World 点点滴滴

setTimeout的精度

前几天刚发了一篇利用setTimeout提高ui响应速度的文章,本来感觉自己对setTimeout的理解已经够深入了,但是昨天偶然听说setTimeout其实是有“bug”的:在setTimeout 0时,并不能精确定时,还说IE会有16ms的延时
虽然早就想到js这种东西定时肯定不会很精确的,而且这个时延对“提高ui响应速度”影响也不大,但是如果是做动画的话,影响可能就比较大了,还说抽空写了段小程序试了试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//定时长度
var OUT_TIME = 0;
//循环次数
var LOOP_COUNT = 100;
$(function(){
  $('a#start').click(function(){
    var t1 = mst();
    loopOut(LOOP_COUNT, t1);
  });
});
//递归循环
function loopOut(i, t1){
  if(--i > 0){
	setTimeout(function(){
	  loopOut(i, t1);
	}, OUT_TIME);
  }else{
    var t2 = mst();
    alert(t2 - t1);
  }
}
//返回当前时间点的毫秒数
function mst(){
  return new Date().getTime();
}

上面的程序,当点击“start”按钮后,首先会取当前时间t1,然后调用loopOut,当循环参数i大于0时,会通过setTimeout定时0ms递归调用loopOut,同时i会减1,形成循环终止条件,放循环满100次时,再次取当前时间,与t1相减,也就是100此setTimeout循环的用时
测试结果发现,“IE会有16ms的延时”,这话并不算错,IE7、8,最后的返回值大概是1530~1550,算起来,一次setTimeout大概要延迟DT=15.4ms
而且chrome/safari/firefox,返回值大概是420~430,即DT=4.2ms

当增大定时长度OUT_TIME时,只有增大到各浏览器的DT时,实际的定时长度才会有效,也就是DT可以看成“最小定时长度”
但是即便定时长度大于DT定时也是不精确的,非IE大概是0.2ms,IE就有点离谱了,比如OUT_TIME=50时,平均每次的定时长度大概是60ms,差了10ms(鄙视)

综上所述,虽然setTimeout传入的时间值是毫秒,但是是在并不精确,如果对精度要求较高,最好好好计算各浏览器的误差

下面讨论另外两种情况

1. 既然setTimeout有这种问题,那么与它类似的setInterval有问题吗?
将上面的“loopOut”方法稍加改进,即可setInterval:

1
2
3
4
5
6
7
8
9
function loopOut(i, t1){
  var si = setInterval(function(){
    if(--i == OUT_TIME){
      var t2 = mst();
      alert(t2 - t1);
      clearInterval(si);
    }
  }, OUT_TIME);
}

这是,IE再次表型了它的卓尔不群:当OUT_TIME=0的时候,setInterval的回调方法只会执行一次,只有OUT_TIME>0,这段脚本在IE里才能正常执行
除此之外,setInterval和前面setTimeout的表现基本相同

2. node.js的setTimeout精确吗?
将上面click部分的代码去掉,稍加修改,既可以让代码再node里执行,但是为了去除代码初始化的影响,这里用了另外一个setTimeout,让其在程序初始化100ms以后在执行

1
2
3
4
setTimeout(function(){
  var t1 = mst();
  loopOut(LOOP_COUNT, t1);
}, 100);

测试结果发现,服务器端脚本相对浏览器端的效率果然高出不少,在循环次数为100的时候,node.js的setTimeout 0ms的延迟大约在0.1ms左右,当把循环次数提高的100000后,平均的延迟降到了0.01ms

Hello World 点点滴滴

如何调试压缩后的js—— JavaScript Source Map的使用

随着webApp的流行,前端应用越来越复杂,js脚本越来越多,为了提高页面页面响应速度,我们常常需要对js进行压缩、整合
但是经过压缩后的js,调试起来会特别麻烦,基本是对于chrome/ff这些“现代”浏览器,如果压缩过的js出了错误,报的错误也是让你无所适从
之前的做法是,在开发环境不回js做压缩、整合,而且在上线前最后确认的verify以及线上环境对js做压缩,这么做虽然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,但又是js的加载顺序对功能会有影响,所以还是不能完全模拟线上的情况
更何况,线上可能还会出问题的
这里介绍一种可以调试压缩脚本的方法,就是所谓“Source Map”,大概的原理是这样的:
在使用compiler.jar压缩js的时候,同时生成一个“.map”文件,对压缩前的js诸如变量之类的内容做索引,页面加载min版的js,可以通过对应的.map文件找到压缩前的js文件,如果这是js再出错,可以直接将错误定位到压缩前的js文件内
怎么样,听起来是不是很棒
好,下面就详细讲一下用法
比如页面上有一个js文件:t.js,下面对t.js做压缩

1
2
3
4
5
java -jar /usr/local/compiler.jar \
	--js t.js \
	--create_source_map t.js.map \
	--source_map_format=V3 \
	--js_output_file t.min.js

其中,“create_source_map”就是生成.map文件的名字,“source_map_format”是source map的版本
完了页面,在页面调用t.min.js,故意制造个错误,这是你会发现,页面上的错误指示~~~还TM和以前一样

呵呵,因为还有两步我们还没做:
1. 手动往t.min.js结尾处加上下面这行,告诉浏览器.map文件所在的位置:
//@ sourceMappingURL=t.js.map

2. 开启浏览器的source map支持,悲剧的是,目前只有chrome支持source map,具体未知是在:
“开发者工具” -> “设置”(右下角齿轮) -> 勾选“Enable source maps”

ok了,这是再试试,一旦js报错,点击错误,就能定位到压缩前的js文件上
并且,在开发者工具里的“Sources”标签里,还能找到压缩前的js源码

————-
参考:http://www.csdn.net/article/2013-01-25/2813953-JavaScript-Source-Map
ps:关于.map文件内部各项内容的含义,我并没有仔细研究~~~反正只要设置正确,chrome就可以把错误定位到源js文件